1疾病简介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它常常会导致继发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因而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案选择较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要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2发病原因
子宫腺肌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识是因为子宫缺乏粘膜下层,因此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子宫肌层,并伴以周围的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而形成了病变。而引起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的因素现有四种理论:①与遗传有关;②子宫损伤,如刮宫和剖宫产均会增加子宫腺肌病的发生;③高雌激素血症和高泌乳素血症;④病毒感染;⑤生殖道梗阻,使月经时宫腔压力增大,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的肌层。
3病理生理
-
巨检:子宫多均匀增大,呈球形,常发生在子宫后壁。肌层病灶有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前者称为子宫腺肌症,后者称为子宫腺肌瘤。剖开子宫壁可见肌层明显增厚、变硬,在肌壁中见到粗厚的肌纤维束和微囊腔,腔中偶见陈旧血液,往往与正常平滑肌组织界限不清。临床上描述常用“毛巾样改变”形容。
4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病过去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但近些年呈逐渐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的增多相关。
症状
1,月经失调(40-50%):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这是因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腔内膜面积增加以及子宫肌壁间病灶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引发。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25%):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这是因为月经时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充血、肿胀以及出血,同时还增加了子宫肌层血管的血量,使坚厚的子宫肌层扩张,引起严重的痛经。
3,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常均匀增大呈球形,子宫腺肌瘤可表现为质硬的结节。子宫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临近经期,子宫有触痛感;经期,子宫增大,质地变软,压痛比平时更明显;经期后,子宫缩小。这种周期性出现的体征改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子宫常与周围尤其是后面的直肠粘连而活动较差。约15-4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
5诊断
根据典型病史及体征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本病最有效的手段。阴道超声检查敏感性达80%,特异性可达74%,较腹部探头准确性高。MRI可在术前客观的了解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对决定处理方法有较大帮助。
6鉴别诊断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发病群体相同,临床表现相似,故易将子宫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误诊率可达32%。另外子宫腺肌病常合并子宫肌瘤,所以B超等影像学手段常仅报告子宫肌瘤而忽略了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漏诊率可达33.9%。两者的鉴别要点如下:
|
子宫腺肌病
|
子宫肌瘤
|
继发性痛经
|
常见
|
少见
|
子宫形态
|
多均匀增大
|
多结节性增大
|
与月经关系
|
随月经改变
|
不随月经改变
|
B超
|
子宫壁增厚,内部有索条状的暗影,有异于正常组织
|
子宫肌壁内无回声或低回声结节
|
血CA125
|
部分升高
|
正常
|
子宫腺肌病还需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等恶性肿瘤鉴别,但最终明确需有组织病理学证据。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治疗:【冯氏化瘤膏】小腹部位外敷。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实属绿色疗法。
电话:0392-7126901。手机:13849238192。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庙口镇馮庄村馮氏康寿堂